7.28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地震爆發,里氏7.5級的震動摧毀了無數家庭,導致24萬人死亡。身在北京的我,雖然離震央有150公里,但劇烈的震動仍清晰可感。
溫村老石
7/28/20161 min read
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一個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時刻——唐山大地震爆發了。這是一場里氏7.5級的大地震,震央位於中國河北省唐山市,震源深度約12公里。這場災難直接導致超過24萬人死亡,數十萬人受傷,成為20世紀最致命的地震之一。
那一年,我九歲,住在北京。雖然離震央有150多公里,但地震的感覺依然非常明顯。我清楚記得那個夜晚,我們一家人正在熟睡,突然間,大地開始劇烈搖晃,房子似乎在眼前搖搖欲墜。這裡科普一下,當地震來臨的時候的其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是地震中最先到達的波,速度很快,使地面上下跳動;隨後到達的橫波速度較慢,但破壞力更強,使地面左右搖擺。這樣的波動逃離的人們就像站立在風暴中小船的甲板上一樣無法站穩。
父親是第一個發現地震的人,他迅速叫醒了媽媽和姐姐和我,然後帶領大家逃離住所。我當時非常害怕,幾乎站立不穩,劇烈的縱波和橫波交替出現,就像是被巨人抓起來不斷搖晃一樣。好不容易逃到樓下的操場後,我們發現那裡已經聚集了不少居民,由於是盛夏和夜裡4點,很多人都幾乎赤裸著跑出來,所有的人都表情恐懼。
那幾天,為了避開隨時可能倒塌的建築物,人們都到處尋找遠離建築物的空場或者學校的操場上搭建了簡易的地震篷,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們很幸運在學校操場找到了一塊空地,並搭建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地震蓬,棚頂是透明的塑膠布可以遮風擋雨。那短時間,天氣非常詭異,會經常下雨,不過對我來說,雨水打在塑膠布上的聲音卻能讓我感到安靜,以至於幾十年來,每當我嚴重失眠時,總會聆聽網絡上播放的雨聲入睡。雖然睡在地震棚裡,身體感到潮濕和不適,但因為幾乎整天除了吃飯就是和同學朋友們在一起,最開心的就是到各家的地震蓬裡玩耍,常常玩得筋疲力盡才回來睡覺,躺在半潮濕的床上,聽著雨水滴滴答答打在塑料布上的聲音,真的很快就睡著了。但我想信我的父母那段時間一定不那麼輕鬆。他們每天要考慮如何做飯給我們吃,後來聽我媽說她經常冒險回到家裡做飯,因為家裡有電和煤氣。晚上還必須回到地震蓬裡時刻擔心有餘震。其實,那段時間真的餘震不斷,但它們來的時候可以看到電線桿在很恐怖的晃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餘震漸漸過去,人們陸陸續續的返回各自“舒適”的家。記得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出於安全考慮,我們被迫睡在床下,我父親手很巧,他雖然是個畫家但他會打家具,他用木頭將所有的床腿加高了半米,全家人就各自睡在床下。聽父親說,唐山許多人就因為地震時躲在家具或者床下保住了性命,床架可以在建築倒塌時提供一個幾何形的生存空間。
震後不久,唐山的悲慘消息不斷傳來。雖然官方遲遲沒有公佈準確的死亡人數,但大家都聽說了,唐山的損失極其慘重。許多孩子失去了所有親人,其中一些被送到北京投靠親屬或者被收養,我記得有一個孩子還成了我的同學和好朋友。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地震中遇難,他是家裡唯一倖存的.....
那一年,不只是唐山大地震,周總理和毛主席也相繼去世,還有4.5天安門事件,讓整個國家都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動盪和不安。地震後的北京,雖然表面上平靜如常,但人們的心中卻多了一份沉重和憂慮。對一個九歲的孩子來說,這一年的經歷彷彿是一場噩夢,讓我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成長,學會了面對生命中的無常和苦難。
多年以後,當我回憶起1976年,依然會感到心情沉重。唐山大地震不僅是一場自然災害,更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那場災難中,許多人失去了親人和家園,但也有無數普通人在災難面前展現出了無私和堅韌的精神。在那段黑暗的日子裡,我們互相扶持,共同面對苦難,這種精神力量成為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今天,我將這段記憶寫下來,不僅是為了紀念那些逝去的生命,更是為了告訴自己和後人:無論面對多大的災難和挑戰,我們都要堅強地活下去,因為生命中總有希望和溫暖等待著我們。唐山大地震雖然給無數人帶來了痛苦和傷害,但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和力量。在這段歷史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災難的無情,更看到了人類的堅韌和勇敢。
如果從X無法完整打開博客站點,請使用Google ,百度或微信瀏覽器輸入網址:www.shiwe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