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與反思:1989年,那些躁動與震撼

1989年,和1976年一樣,是個不消停的年份。那一年,不僅是國家歷史的轉捩點,也是我個人經歷劇烈碰撞、血脈膨脹的關鍵時刻。從生理到心理,一切情感和思緒都在那一年集中爆發。

經歷與往事

温村老石

12/1/20241 min read

困惑與覺醒

當時,我正值大學時代。那時的北京,幾乎沒有學校選擇置身事外,我們學院也不例外。誠實地講,最初的我並不真正了解這場運動的起因。我和許多學生一樣,內心充滿了迷惘。然而,隨著事件的發展,各種資訊交織在一起:來自政府的公告,學生領袖們的演講,甚至短波廣播里外媒的報道,都讓我逐漸勾勒出六四運動的一個大致輪廓。

與政府的宣傳相比,我更願意相信天安門廣場上那些學生領袖的演講,像是劉曉波、吾爾開希、柴玲等。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學生,是老師,而這兩類人群是我當時最熟悉、最信任的。他們的話更容易引發我的共鳴。

成功與失敗的鏡像

現在回過頭看,那場運動的組織相當成功。要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運動,必須具備明確的目標和強大的組織能力,尤其是要爭取學生群體以及更廣泛的社會支持。領導核心必須有策略眼光,合理分工、有效協調。運動的訴求透過傳統媒體和社群網路迅速傳播,能夠擴大影響力。非暴力抗爭往往更容易贏得社會的同情與支持。而外在環境也至關重要,社會矛盾的累積、國際輿論的壓力、政府的反應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運動的成敗。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六四運動與同年的柏林圍牆倒塌事件一樣,都不是一場自發性的學生運動。沒有大數據支持的年代,能精確地把握住爆發點,這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震撼與現實的衝擊

然而,六四事件中最讓我震撼的是,軍隊向平民和學生開了槍。在此之前,有催淚彈、逮捕、棍棒毆打,但幾乎沒有人會想到政府會真的對著手無寸鐵的民眾開槍。那時我們還相信“人民政府、解放軍、無產階級政權”,都應該是保護人民的象徵。這一幕顛覆了我們曾經接受的信念與認知。

「我們是害蟲,我們是害蟲,解放軍是來福靈,一定要把害蟲殺死……」 這是當時廣場上學生們根據流行廣告改編的諷刺小調,辛辣而刺耳,卻反映了當時的情緒。

第一次目睹被吊起的屍體、燒焦的殘軀、被坦克碾壓過的痕跡,無數彈孔,熊熊燃燒的坦克,所有這些都深深印刻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朝陽路上,軍車向東逃竄,士兵逃入工廠,有人被軍官射殺,民眾從軍車上拿走武器……天空中盤旋的直升機,濃煙滾滾。

反思與感悟

回望那段歷史,六四不僅是一個政治事件,也是深刻的社會與人性考驗。它讓我明白,權力與人民的關係遠比教科書上的描述複雜。那一年的躁動,讓我對生命、信仰、責任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歷史的洪流中,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內在的覺醒與反思。

六四過去了多年,但記憶中的震撼與迷茫,依然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果從X無法完整打開博客站點,請使用Google ,百度或微信瀏覽器輸入網址:www.shiwe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