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根經濟學與資本市場:投資人的黃金時代
雷根執政的1980年代被視為美國經濟與資本市場的重要轉捩點。透過推行被稱為「雷根經濟學」的一系列政策,他重塑了美國的經濟結構,也深刻影響了資本市場的表現。這段時期,不僅標誌著美國經濟從停滯中復甦,也帶來了股市和債市的繁榮。那麼,雷根經濟學到底是什麼?資本市場在這段時期表現如何?投資人又是如何抓住機會的?
温村老石
12/14/20241 min read
雷根經濟學的核心:從危機中尋找出路
1980年代初,美國經濟深陷「滯膨」泥潭——高通膨、高失業率和經濟成長停滯的「三高」問題讓人們對未來充滿悲觀。然而,雷根透過一套新穎的經濟政策重新點燃了市場的信心。這些政策主要包括:
• 減稅:通過《經濟復興稅法案》(1981年),將最高個人所得稅率從70%降至50%,並逐步削減企業稅負,鼓勵消費和投資。
• 放鬆管制:減少對能源、通訊和金融等產業的監管,讓市場力量自由運作。
• 控制通膨:支持聯準會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將通膨率從兩位數壓降到1983年的4%以下。
• 加強國防支出:儘管這推高了財政赤字,卻在某種程度上拉動了經濟成長。
在這些政策的實施初期,經濟一度因緊縮貨幣政策而陷入衰退,但從1983年起,美國經濟開始強勁復甦,GDP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長,同時創造了數千萬個就業機會。
資本市場表現:波動中迎來繁榮
雷根經濟政策的推行對資本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從1981年的低迷到1987年的繁榮,市場經歷了顯著的轉型。
1. 股市的全面牛市
• 標普500指數從1982年的低點開始快速上漲,在五年內幾乎翻了三倍。
• 道瓊工業指數在1987年首次突破2000點大關,象徵市場信心的全面恢復。
儘管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盤一度讓市場陷入恐慌,但多頭市場趨勢並未因短期波動而終止。
2. 債券市場的機會
雷根時期債券市場的表現同樣亮眼:
• 隨著通膨下降和利率回落,長期國債成為穩定收益和資本增值的熱門選擇。
• 高收益債券(俗稱「垃圾債券」)的興起,讓風險偏好高的投資者獲得了豐厚回報。
3. 黃金和大宗商品的疲軟
隨著通膨被成功控制,避險資產失去了吸引力:
• 黃金價格從1980年的歷史高點850美元/盎司一路下跌至1985年的約300美元/盎司。
• 石油價格則在1986年因供應過剩大幅下跌,對大宗商品市場帶來衝擊。
投資人的黃金策略:哪些資產脫穎而出?
1. 股票:多頭市場的主角
減稅和放鬆管制讓企業獲利能力大幅提升,投資人對股票市場充滿熱情。
• 藍籌股:能源、工業和金融領域的大型企業表現穩健。
• 成長型股票:以科技業為代表的成長型企業嶄露頭角,例如微軟等公司開始吸引投資人目光。
2. 債券:固定收益的安全港
在利率下降的環境中,債券市場提供了穩定的投資回報。
• 長期國債:適合保守型投資人。
• 高收益債券:提供了高風險高回報的選擇,吸引了尋求成長的投資者。
3. 房地產:低利率推動的復甦
隨著抵押貸款利率下降,個人住宅和商業房地產成為熱門投資選擇。特別是在城市經濟復甦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表現強勁。
4. 迴避黃金與大宗商品
由於通膨的回落和貨幣政策的緊縮,黃金和石油等傳統避險資產在這段時期的表現平淡,不再是投資人的首選。
總結與啟示:雷根時期的經驗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雷根時期的資本市場經歷了從衰退到繁榮的戲劇性轉變,背後的驅動因素和投資熱點,為現代投資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 政策驅動對市場的深遠影響:減稅、放鬆管制和通膨控制為市場注入活力,顯示政策方向對資本市場的重要性。
2. 適時調整投資組合:在經濟復甦中抓住股票牛市機會,在利率下降時配置債券,避免在低迷資產上「固守」。
3. 長期觀點的重要性:短期波動如1987年的股災並未改變多頭市場的大方向,堅持長期投資策略特別關鍵。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資本市場都在宏觀政策和經濟環境的推動下不斷變化。對投資人來說,理解歷史規律,把握政策訊號,才能在波動中抓住真正的投資機會。
如果從X無法完整打開博客站點,請使用Google ,百度或微信瀏覽器輸入網址:www.shiwei.ca